暖心特邀心理專家徐林芬
個人概況: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浙江大學心理學碩士,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哈佛大學訪問研究員,國際認證催眠治療師,薩提亞家庭治療師,NLP執(zhí)行師教練。
教育背景:
2010.8-2011.6哈佛大學訪問研究員訪問學習
2009.9-華東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學博士
2002.9—2005.3浙江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
徐林芬博士從2002年開始攻讀心理學碩士學位,至今已經在心理學專業(yè)領域走過13年,她曾師從對NLP貢獻最大的羅伯特.迪爾茨、獲得美國催眠協(xié)會最高終身成就的催眠大師史蒂芬.吉利根、歐洲生命天賦學院的創(chuàng)始人朱莉安.羅素,薩提亞家庭治療大師約翰?貝曼博士等多位國際大師。
課堂詳情回顧:
前段時間有一位家長來向我咨詢,他說他的孩子做作業(yè)的時候每天總是很拖拉。每天要弄到很晚才睡覺,她咨詢我該怎么辦?
這個孩子是今年剛剛上一年級的,一年級第一學期,我問這個家長剛開始的時候表現(xiàn)怎么樣?她說剛開始的時候情況還不錯,每天回來很快地就可以把作業(yè)做完然后和小朋友高高興興地去玩耍,可是后面不知道為什么到后來變得越來越拖拉、越來越慢。后來,我就去跟孩子的小伙伴做了一下溝通,然后和孩子進行了溝通,問她做作業(yè)的時候是什么樣感受,剛開始寶貝不肯跟我說話,就是看著我傻笑,后來他跟我說他在做作業(yè)的時候,媽媽會在旁邊跟他說,坐得直一點、字寫得好一點,到最后他變得不知道該怎么做了。過了一段時間他作業(yè)做得很快、很快,媽媽會跟他說要不你再看一點點再做一點點,這樣的話你就可以學得比別人更好。他覺得自己作業(yè)都做完了,卻還不能玩,還要做的更多,所以呢就不想做了,即使做得又快又好,媽媽也不會同意他出去玩,他就變得越來越慢、越來越慢。
這樣的故事相信很多的家長都曾碰到過,孩子做作業(yè)越來越拖拉,卻束手無策。大家其實沒有了解到其實很多家長自身的行為促成了孩子的拖拉。比如說在讓孩子寫作業(yè)的時候家長會不斷督促坐得直一點,做的快一點,字寫好一點,當然,做作業(yè)是需要坐得直、做得好,并不是說督促孩子完成學校作業(yè)這一點有問題,而是,糾正孩子的行為我們應該放在其他時候做這樣的糾正,比如說可以在孩子看電視或吃點心的時候,告訴他應該坐得直一點,因為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有好的感受才會去喜歡做一件事情。
孩子的行為與他的感受是直接相關聯(lián)的,如果做一件事情感覺好孩子就會愿意去做,如果感覺不好他就會慢慢失去興趣,如果說家長想讓孩子高效、快速地完成作業(yè),就要讓孩子在做作業(yè)的時候保持一份愉快的心情,不要去打擾、干涉他,不要對他提過多的要求,而且要讓他知道,只要他能快速、高效地做好作業(yè)(既快又好),他就可以去做他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不是再去要求他滿足家長自己的需求,家長的需求就是讓孩子再多學一點,這樣孩子覺得慢慢失去了自我,沒有主宰自己的權利,他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學習到如何透過孩子的行為看到孩子背后的感受和需求。比如說,剛才這個故事中孩子的拖拉行為,他其實是通過拖拉行為來表達他的需求和感受。家長的種種督促行為使其在學習過程當中感覺到不舒服。他不喜歡那樣被對待,他的需求沒有得到相應的滿足。所以他就用這樣的方式來對抗,感受的表達有多種,那對于年齡段偏小的孩子而言,感受的表達可能會通過語言,有可能語言跟我們表達不能得到滿足,他就會通過行為來表達他的感受、他的抗議。
我給大家解釋一下什么叫感受,我們每時每刻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那個時刻我們做一件事情的感覺、情緒就是我們的感受,而我們人的行為是和感受之間有著直接聯(lián)系的,如果說,我們做一件事情感覺很好、很舒服我們就會喜歡去做,人如果跟另外一個人在一起感覺很舒服也會喜歡這個人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家長們可以利用這一點,如果您想讓孩子喜歡一件事,就應該讓他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有好的感受。
據(jù)一項心理學家的統(tǒng)計,父母和孩子的對話有82%是在表達感受感覺,比如說喜歡什么,討厭什么,或者說不高興了、生氣了,而父母回應孩子的話中44%都是在否定孩子的感覺。
接下來我再給大家講一個中學生的故事,他,不想上學,媽媽很著急,這孩子特別犟,就是聽不進他媽媽的話,他的媽媽根本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然后我問他媽媽有沒有發(fā)生過什么事情近來,家長說前段時間在學校課堂上發(fā)生了一件事,孩子在課堂上看小說被老師批評了他覺得批評的話語太重,不想上學了。孩子突然間不想去上學了,肯定是有原因的,那我們需要去了解孩子內心到底是發(fā)生了什么,如果我們只是強行要求他去上學,這樣的話孩子的叛逆心更強,我們需要了解孩子真正的內心發(fā)生了什么,他在學校里有了什么樣的感受,他為什么不想去上學。我見到這個孩子,我就問他你為什么不想去上學,他就告訴我說,有一次,他在課堂上看小說,被老師叫到辦公室批評,同時,老師還請來了家長,本來當時孩子知道自己在課堂上看小說是錯誤的,一開始也是想承認錯誤的,只是他想解釋老師已經很生氣了,請家長過來說你家孩子在課堂上看小說,家長自己帶回去好好教育。孩子內心本不想讓家長知道,在父母面前被老師批評,孩子覺得很難過。其實不想去上學的孩子的原因遠遠不止這一個,去年,我接過好幾個家長同樣的咨詢電話,那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家長和老師都去了解孩子不想上學的行為背后的感受以及孩子有什么樣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到。剛才的舉例當中,孩子本來意識到自己課堂當中看小說是有錯的,也想主動認錯,正在他有點難以開口的時候,家長、老師就把這個事情弄得很嚴重,讓孩子覺得很羞愧,從而導致孩子什么都不想說了。這個例子當中老師和家長就是沒有理解到孩子已經開始有自我的意識,他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去處理,不喜歡老師和家長干涉太多,而太多的家長和老師依然沒有尊重孩子,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做的是尊重他們、平等地對待他們,把孩子當作大人去看待,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感受,事情就會很容易解決,這個事件中,老師可以做到保護孩子的自尊,課后和孩子探討交流課堂當中看小說這個事情的性質,是否合適,對于家長而言,老師請家長到學校后,家長如果能夠站在孩子的立場讓其先進教室上課,放學回家以后和孩子溝通這個事件具體的情況,應該怎么去處理,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淡化這個事件本身給孩子造成的焦慮和困擾。家長能夠懂得孩子,維護孩子自尊心,這件事情會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不會演變成孩子不愿去上學、不愿和父母溝通、交流。
給大家舉以上兩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在跟孩子交流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忽視掉孩子內心的感受和需求,其實,這種事情可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都有發(fā)生過,而我們經常無意識忽略其感受了。
? ? ? ? ? ? ? ? ? ? ? ?
? ? ?我們不僅僅是在孩子做作業(yè)和孩子上學的問題上沒有關注孩子的感受,而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甚至一出生的時候,我們就沒有注意孩子的感受,比如說,小嬰兒吃飯,經常我們會看到這樣的情景,父母或者祖父母喂小孩子吃飯,孩子跑到哪,父母追到哪,我們的孩子經常是被強喂著吃飯的,這種情況實質上就是沒有真正了解到孩子的感受,孩子都已經拼命地搖頭了,家長依然會等孩子停下來再把飯送到他嘴里。個人如果不能相信自己的感覺,亦或不被允許相信自己的感覺的時候,他就會變得無法做決定,他長大以后就會很容易對很多事情糾結。
我們生活中不尊重孩子的感覺、不允許孩子有自己感覺,這些情況是非常多的,比如說我們經常會說男孩子要堅強、不要哭,或者我們帶著孩子去參加Party的時候,如果我們的孩子摔跤了、摔疼了、哭了,我們會跟他說不哭、不哭,會想方設法讓孩子停止哭泣,不允許孩子去感受他的這個感受,那么孩子就會學會去壓抑這種負面的感受,當一個人不能接受自己很多感受、壓抑自己很多的感受的時候,會有很多負面的影響。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以下配的圖:
當我們壓制我們的感覺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就會變得僵硬,因為壓制感覺的時候需要我們的身體作出一些配合,行為就會變得僵化、生命就會變得比較單調,那也不容易體會到別人的感受,這樣的話,就會造成親密關系緊張,甚至無法親密,了解了這一點,對我們的個人生活和幸福感都是非常重要的。哈佛大學有一個75年的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一個人來說,影響他的身體健康和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原因,不是事業(yè)上的成功、不是名聲、也不是金錢而是親密關系里面情感關系的質量、品質。
大家看看上面發(fā)出來的這幅圖,是薩提亞女士提出來的,冰山的圖,這個是一個隱喻,它是指我們看到另外一個人能夠看到的,就是那個人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或他說出來的語言,但是,我們看不到的部分–內在的部分是我們完全看不到的,比如說他的感受、他的觀點、期待、渴望。那我的題目里面的觀點、期望其實就是孩子的需求。
有人把這個冰山稱作是人類的使用說明書,我感覺這個比喻相當貼切,有許多心理學家提出了冰山理論,但薩提亞女士的這個冰山非常地詳細,我們可以沿著這個冰山看這個人的行為背后的感受和需求,我們剛剛所講的這個方法適合所有的人,不僅僅是我們的孩子,其實也適用于任何一個和我們有交往的人包括我們自己。那這個冰山隱喻我們再仔細觀察一下,我們所看到的一個人的外在行為的部分位于線之上,線下部分是我們看不到的,恰恰是線下的部分每一個人都會不一樣,每個人對同樣一件事情的感受都會不一樣,我們對不同的人都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不同的感受、想法和期待,但我們很容易用自己的感受、觀點或者期待去解釋,認為別人的理解和感受是錯誤的,所有的誤解、溝通中的障礙往往是我們用自己的觀點來詮釋別人的感受,薩提亞女士稱所有人際之間的沖突都是冰山之間的沖突。感受下面的觀點、期待是每一個人都不同,是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當中學會的,但是我們很容易用自己的觀點來解釋別人的觀點,用自己的期待來期待他人,希望他人做成我們期待的樣子,而每一個人對自己對他人都有不同的期待,所有的誤解、沖突都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而產生。那么期待下面渴望的部分大家可以看到括號里有人類共有這四個字,所以說這一部分是我們所有人都共有的渴望,每一個人都渴望被愛、被認為自己是可愛的、被接納、被認同、有意義、有價值。那么最下面的自我部分是我們的核心部分、本質。我們看另外一個人的時候如果能夠看到期待之下的部分,看到他的內心渴望,看到他的這個行為背后的需求,看到他的觀點和期待,我們就能夠真正地了解這個人,僅僅看到一個人的行為或者聽他所說的故事并不能真正了解一個人。深入他的內心,你看不到的部分,了解他的感受,他對這件事的觀點和期待,滿足他內心的渴望,家長能夠這樣去做,孩子會覺得真正被理解了,那家長與孩子之間就能構建很好的關系。冰山的內容是非常多的,今天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詳細分析每一個層面,這里給大家提供了一點啟示,怎樣去了解你的孩子,千萬不要僅僅只看孩子的行為,切記要觀察和了解孩子行為背后內在的心理過程。
總結一下今天講的幾點內容:
我今天主要強調的就是感受,各位家長在孩子的教育過程當中一定要注意去關注孩子的感受,完型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皮爾斯常常引用一句話就是:丟掉腦袋、喚醒感官。家長要理解這句話,做到理解孩子感受就能夠和孩子建立比較好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