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制造人格的工廠”,家庭的教育功能體現(xiàn)在親子關系中,親子溝通是這種功能的作用機制。家長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可多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第一, 溝通的時機 首先一定要選擇孩子有溝通的欲望時,如孩子在取得成功,高興的時候,家長要學會與他們分享;在孩子遇到挫折,受到傷害時,要主動愛撫、關心;當孩子做錯事時,家長要告訴自己,人的成長需要經(jīng)歷,甚至需要創(chuàng)傷……其次,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出現(xiàn)了令家長不滿意的行為時,家長很容易情緒失控而發(fā)怒,經(jīng)常出現(xiàn)過激的言行,事后又后悔自己的不理智給孩子的身心造成的傷害。更有甚者把工作中的壓力與家庭矛盾的不快,通過“教育”孩子得以宣泄。家長通過“教育”孩子獲益了,孩子又得到什么呢?家長與孩子溝通,切記要選擇理智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后。
第二, 溝通的內容 以孩子要溝通的內容為中心,家長要把自己的觀點、理念隱藏其后。應該和孩子談談學校的奇聞軼事,電影、電視的動人情節(jié),時尚音樂的感人之處,盡量使孩子在學習之余處于休閑的狀態(tài),使他們的身心盡可能地放松。切忌反復講訴功課等學習方面之事。另外,在與孩子交流觀點時,可以用商量的口吻表明自己的觀點。不要專注于判斷是非對錯,或與孩子互相怪罪。當孩子被尊重時,他的內心是溫暖的、安全的、放松的,這能夠很好地拉近心理距離。家長所要表達的態(tài)度、觀點,孩子也才能思考、接受。
第三, 溝通的技巧 首先學會傾聽 有效的溝通應該是信息的相互交流,家長的“暢所欲言”,實際上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讓他們閉嘴,發(fā)展下去就會演變成常見的錯誤——說教。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愿望,也希望自己的話被好好地傾聽。孩子跟家長說話時,家長盡可能放下手中的事,全神貫注聽孩子講訴。孩子就能感受到被尊重和鼓勵,會很愿意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這非常有利于家長了解孩子,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其次,恰當運用一點非言語交流技術。溝通除了通過言語,還可以借助動作、表情和姿態(tài)等非言語形式。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擁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種全身心的休息。較早的情緒可以由此緩解和平息。人在情緒、心理穩(wěn)定時是最理智的。還有耳語,耳語比正常的音量表達更加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動人。因為僅耳語的姿態(tài)而言,就已經(jīng)表明兩人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親密關系了。如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拍拍他的頭,再把手輕輕放在他的肩膀上,注視他的眼睛,說:“不管發(fā)生什么,我們都會在你身邊支持你的。你知道你對我們是多么重要嗎?我們知道你能行的?!笨雌饋聿唤?jīng)意的動作,簡單的話語,會給孩子送去溫暖,送去力量。
下面摘錄有關專家就“溝通的好壞與孩子的成長”的研究,希望對您有所啟發(fā)。
1、指責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怨天尤人
2、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打斗逞強
3、嘲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消極退縮
4、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充滿自信
5、贊許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愛人愛己
6、認同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把握目標
7、友善中長大的還,,將來會對別人多一份關愛